綠色生活館

花蓮鹽寮靜土 純靜的起點

8

十多年前,在書店看到一本特別的書本──《簡樸的海岸》。封面刋印著一位飄著長長鬍子、架著四方粗粗眼鏡的先生心滿意足地站在海岸微笑,靜靜的就像一位隱士。看著便覺舒服,就買下書本細讀。

他是區紀復先生,澳門出生,曾旅居香港,台大化工畢業,留學瑞士專攻高分子化學,後被王永慶先生招攬回台灣任塑膠研究部主任。在面對台灣污染問題,他捨棄繁華,決定重回平淡簡樸中。一九八九年,他在花蓮鹽寮村建立一所環保教室──「鹽寮淨土」。他希望人們在簡單、自然、匱乏、沒有現代科技或工業設備所提供的便利中體驗生活,以培養出一種惜福、簡約、愛護自然環境的精神來。(註一)

01A與大自然談天  

珍惜,是綠色生活的開始,珍惜地球上一點一滴的資源,珍惜每一件物件,更珍惜人與萬物的感情。今年四月,我與同事一伙兒到台灣參觀宜蘭「綠色博覽會」,行程前段就安排在花蓮旅遊數天,並在鹽寮附近的海邊民宿居住。

在民宿靜靜地觀賞日出,看蔚藍的晴天,望碧綠的大海;隨意四出遊逛,讓生命步伐慢下來,把被迫得緊鎖的心,緩緩地打開。這種心靈上的綠色生活,讓自己和大自然談談天說說地,舒懷暢快。

居住在花蓮第二天,同事嘉昌和麗儀問有沒有想遊覽的地方;我記起在前往民宿路上,車子經過花蓮大橋時看見大大的三個字──「鹽寮村」,心中就咕嚕著,那會不會是區紀復先生鹽寮淨土的所在?於是,我即時向大家推薦印象中的鹽寮淨土。第三天早上,在谷歌地圖的輔助下,我們一起向淨土出發。

10

無私付出與共享  

鹽寮淨土的路口非常隱閉,我們在幾經波折更幾乎放棄的情況下,淨土的屋群穩約出現眼前。可惜的是,區大哥卻去了香港。人去,但鹽寮淨土的幾所房子竟沒有上鎖,讓人們自由進住,好讓大家繼續靜修。這份無私付出的精神,很教人欣賞。我們充滿好奇地探索每間房子、主室、淨室和睡房等,未見人蹤,卻非常整潔。那份自律和共享的理念,很教人讚嘆。

10淨土的建築羣以在地建材和漂流木製作,由鹽寮之友合力搭建,充斥著原始手工質樸之美。室內設施簡單實用,空間濶落舒適,以海邊圓石塊寫上不同的字句作點綴,一份寧靜雅潔佈滿室中每個角落。我不期然的坐下來,感受創建者的那份心意。在淨室看著大海,那陣陣拍岸浪濤聲,洗去心中不少煩憂。

環保生活的開端

淨土部份食物是自耕自食,喜愛耕種的我們特地走到近海邊那片田園。人去後,田地荒蕪了,小水泉靜靜地躺著如等待主人歸來。海岸,仍是那樣濶那樣廣,碧海青天襯托著鹽寮淨土一片潔淨的心。那一份純潔的心,也許就是綠色生活的開端,環保人生的開始。

當下這份安然寧靜,教無緣體驗淨土惜福生活的我,感到甚是震撼,縈繞心中,久未散去。

註一:摘自《簡樸的海岸》

9




綠色生活館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 環境運動委員會 仁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