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館

環保與優質生活共存

19陳榮禮(Eddie Chan)家裏的環保裝置,足以分門別類地羅列清單。

實用的,有迷你食用花園、廚餘堆肥盆、雨水收集和過濾系統⋯⋯

觸目的,有太陽能系統、風力發電系統、霧化降溫系統、迷你天文台⋯⋯

具玩味的,有正在製作的「天然冷氣」零碳茶藝室、流動雪櫃、太陽能古董燈⋯⋯

戶外使用的,有汽車太陽能系統,構思組裝的魚排太陽能系統⋯⋯

種種裝置,是展示環保的各種可能性,感染不同喜好和需要的人加入環保行列,「因為愈多人參與,環保與優質生活才可共存。」

Eddie 舉一個實際例子,「2008年,花10萬元購入10片小型太陽能板連系統,發電量400瓦特;近日,只需數千元已可組裝1片中型太陽能板連系統,發電量200瓦特。」才7年時間,售價相差數倍。「這正反映,在可再生能源上,一個人做好自己並不足夠,最重要是人影響人,令周邊的人對你所做的產生興趣;當很多人與你一起使用,就會吸引生產者生產,這樣,產品的技術便會改良、售價亦會下降。」

面對當年的高投資試驗,Eddie 沒有感到不值,因為這是他研究可再生能源應用的起點。不過,每有鄰居問及他那些擺放在戶外的觸目型環保裝置,他都不忘自嘲一番,「當年的太陽能系統太貴、風力發電系統亦只在810號風球下才可以十足火力運行。最有用還是太陽能熱水爐,它運作超過5年,供應的熱水足夠一家三口使用,平均溫度高達五六十度。」聽過Eddie 經驗之談,鄰居們陸續安裝太陽能熱水爐;只要走到天台,就可以看到各家各戶的裝置。

流動裝置 受惠者眾

20見觸目性的環保裝置具感染力,Eddie 的信心就大起來,推廣的地方和對象不再局限家居附近和認識的人,還伸展到全港和陌生人;使用的渠道,是那輛載他四出講座、到郊外進行資料搜集的戰車。他自信滿滿的說,「原理十分簡單,只是把安裝在固定地方的太陽能裝置,改為安裝到車尾上。」限於汽車的空間較細小,只能放上功率60瓦特的小型太陽能板,但這沒有把他難倒,「配合可以放在背囊的『捲蓆式太陽能板』,就可以開風扇、煲咖啡、用電腦、點燈;即使身在山野,都有豪華酒店級享受。同學、玩越野車的朋友都向我請教安裝方法,是很好的交流與融和。」

再見成效,Eddie 推廣的地方由陸地擴展到海上,「純粹是不值魚排用戶為了點燈便啟動燃油機,排放大量污染物。」要用言語說服別人很耗神,他決定出錢出力,正親手組裝太陽能裝置,預計稍後送給魚排排主,「在地面,取電容易;但來到水面,太陽能系統最能發揮作用,是很好的展示場域。希望透過一個魚排使用太陽能,感染其他魚排安裝,這就可以達到減排、減碳的目標。如果整個養殖場的人都因而改用太陽能,周邊的空氣潔淨多,在附近玩龍舟的人都會受惠。」

鄉郊生活 學會珍惜

Eddie 曾是在城市過奢華生活的人,現在對保護環境的熱心,緣起於對鄉郊生活的反思,「現在的家背山面海,屋旁有小溪;每次看到,都令我反思是否有責任保護環境?」特別是早年在日資公司兼任環保經理時,遇到同事們的反彈和不少難題,令他重回校園,先後攻讀環保學士和碩士課程,深深體會到破壞環境,只會害苦自己。「我們不要幻想自己在拯救地球這麼偉大!實況是,我們已感受氣候異常、水位上升、空氣和食水污染的苦,正身受其害。」

為了應對目前的環境,他認為必需珍惜資源。珍惜資源的方法有好多種,他選擇透過創意、好玩、動腦又動手的方式。這一切,都發生在他那小小的組合屋和工作室。

21

22回收庫 藏百寶

打開組合屋,內有近百件回收而來的物件;有些是剛撿拾回來,有些存放達十多年以上。物資的類別雖多,但都貼近Eddie關心或喜好,比如先後有朋友送出的豪華音響、大電視機、單車,公司丟棄的待修設備和機器,街頭拾來的太陽能燈,以賤價購自鴨寮街的全新古董燈具。

面對許多被人捨棄的有用物資,Eddie百感交雜,感嘆香港人的浪費、感嘆商人偏愛推出一些短生命週期貨品、感嘆消費者不斷購買、感嘆物件維修手藝的消失。不過,自五歲開始在街頭拾荒的經驗告訴他,「世界沒有無用的東西,只有放錯地方的東西」,物件只要來到合適的人手上,垃圾都可以變得有價值。

不恥下問 解決難題

比如一個由公司棄置的水冷冷氣機頭,本來可能被丟到堆填區,又或被拆散當廢鐵出售;但來到他的手上,「正利用銅管接駁;當全年恆溫2224度小溪流水通過時,經細小的太陽能水泵帶動,就可以發電,為小室提供照明、冷氣。再配合一套回收而來的茶具,就是零碳茶藝室,可以在內跟朋友悠閒地天南地北,交流環保心得。」

遇有不熟識或能力未及的地方,Eddie不輕言放棄,會不恥下問,「我相信事在人為,手藝是借助興趣、時間培育出來。好像公司的分體式冷氣機失靈,就向兩位專家請教,知道純因電路板壞掉所致。因坊間已無人願意維修,所以我把電路板拆下帶回家;如能用數元零件修好,就不用花五千多元購買新機。」

252324

心靈富足 無懼限制

他從不認為四出搬運物件、把別人浪費的問題放在自己身上是苦差,「想一想,動動腦筋,即可以把看似無用的東西再生,好玩,又讓我盡了環保責任。能修好,可以自己使用或送贈別人;人開心,我開心。這種生活和關係,大家會過得愉快些。」

看著那整齊的回收寶庫、凌亂的創意工作室,他帶點誇張地說笑,「年紀大了,過10年就接近70歲,視力不如前,做細微工作時需要用上放大鏡。某夜,當我在昏黃光線下專注地組裝零件一刻,透過放大鏡看到蟾蜍對著我瞪眼伸脷,感覺如與大自然融和,很美妙,很有閒情。」

這種愉悅,不是透過購物消費可比,「以前跟太太結婚後,兩口子都有不錯的職業,錢就燃燒在物質上。現在可不同,錢和心思用在跟環保有關的事上,有價值,又令我持續發展一種行為和習慣。現在每天起來,都很忙碌,人也精神。這種心理狀況,令我根本不怕年齡和狀態的限制,有力量熱衷了解世界發生的事,又願意幫忙。」

心態決定力量

Eddie下一個目標是「負排放」;透過為別人解決問題,彌補自己一家三口每週產生的一小袋垃圾;在學業上,計劃更上一層樓,以增強實力。一個又一個目標、滿腦子大計……Eddie可不是孤軍作戰,他多年來對環保的身體力行,早已感染朋友、學生、鄰居,有些甚至結為盟友,透過共同努力,讓環保與優質的生活共存。

26




綠色生活館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 環境運動委員會 仁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