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連佩怡
我們知道要因應天氣和環境而選擇不同的衣著,但書本裡只提到夏天穿淺色衣服、冬天則穿深色的;電視廣告或許有說,若進行戶外活動,我們要穿上淺色長袖衣服。原來穿衣服這麼貼身的事,我們接收的訊息總是很零碎,很少有系統地學習衣服的挑選和周遭環境的關係。
生產牛仔褲 耗水7,000升
衣服生產要大量使用水資源,以普通T恤為例,大約要用1,500升的水,而一條牛仔褲則至少要用7,000升水。衣服由纖維種植以至各種印染漂洗的過程,都會用到大量的人工化學製劑,包括染料、清潔劑和漂洗液等,這些化學製劑普遍都含有一些有毒物質,會損害環境和生態系統,甚至人類的健康。
像中國這類發展中國家,紡織業是非常重要的行業,佔GDP比重多達10%,但同時紡織業也是一個高污染行業;綠色和平曾對國內多個紡織重鎮展開調查,這包括廣東的新塘鎮和位於浙江的紹興市等,揭示了紡織業所帶來的污染,嚴重影響附近環境,甚至村民健康。現時,紡織業已被中國政府列為重點污染行業之一,並承認當中某些污染物能於環境累積,並導致「癌症村」等健康和社會問題。
消費者力量 向毒物說不
香港不是衣服生產的地方,要解決衣服生產而導致的污染問題總有點遙遠。不過這不代表消費者無力作出改變,因為團結起來的消費者能發揮很大的力量,足以改變品牌的生產模式。綠色和平針對紡織業的污染防治項目正是透過揭發時裝品牌生產上的污染問題,並動員消費者向品牌施壓,令包括Zara、H&M、Adidas、Burberry、Marks & Spencer等多個品牌承諾於2020年前淘汰有毒化學物的使用。
每年16季新裝 丟棄沒完沒了
香港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衣服最密切的環境問題就是過量消費。自九十年代開始,速食文化走入時裝界,一切也以快為主導,衣服由一年只有冬夏兩季款式,變為一年八個甚至十六個新款,令消費者有更多進入店鋪花錢的理由。為吸引消費者買得更多,便宜的價錢是很重要的策略。價錢平,消費者買得快,卻也掉得更快。就這樣,生產、消費和丟棄的循環沒完沒了,地球資源也在一點點的被榨乾。
作為一個消費者,我們應該選擇以可持續概念生產的產品,這包括使用回收物資製造,或以純天然纖維,甚至以有機材料生產的衣服。這些都不是難事,在全球暖化和環境問題嚴峻的當下,環保、可持續時尚(Eco Friendly Fashion)的概念逐漸流行,很多負責任的品牌都有推出相關的產品。當然,更加重要和簡單的做法,是停止過度消費。
舉辦二手派對 交換衣物
好好地把一件衣服穿著至不能再穿,是最理想的事;而對於不稱身或沒有機會再穿著的衣服,我們可以把它轉贈他人,延續其壽命。近年各種二手物品交換平台應運而生,這當然包括衣服和各類飾物的交換派對。在外國,二手衣物的店鋪很流行;雖然香港因租金所限,專賣二手衣服的地方很少,但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家可有想過,活在一個緊扣的社區中,人和人的互動其實很容易發生,我們可以自行舉辦一個二手衣服交換派對,和衣服品味差不多的朋友甚至陌生人交換衣服,而社區中心和學校正是讓這類活動發生的理想場所。香港沒有很大型和定時的二手衣服交換活動,但不同的社區組織甚至媽媽會,卻不定期地舉行不同的衣服交換派對。大家既是參加者,也同時是活動搞手。
香港是一個消費城市,香港人太習慣當一個「消費者」,被鼓吹消費,以為購物和擁有物質會令人快樂。可是,對人類而言,地球是我們唯一能夠居住的地方,實在沒有甚麼比一個生態運作良好、能夠永續存在的地球生物圈重要。我們要重拾「地球公民」的身分,擁抱永續的概念,從身邊的社區和環境開始,以行動帶來改變,也為下一代成就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