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館

屯門食物分享網絡

圖、文: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食物回收大使吳偉倫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食物回收助人行動在2013年拓展至屯門區,運作2年來已在蝴蝶街市、仁愛街市、友愛街市和不同的麵包店建立剩食回收渠道,減少食物資源被棄置及浪費之餘,亦得以轉送到有需要家庭,幫助他們減輕生活負擔,現時已有過百個區內住戶受惠。我有幸見證屯門「麵包回收計劃」的發展,更於一年後親身加入成為「街市收菜」開荒牛的一份子。

 

夏天的煩惱02

 

別小看食物回收計劃的回收量,在8月的夏天季節,不是暴曬便是大雨,因此蔬菜不是被曬壞,就是被浸壞,我們試過在一日內收到五籃(約70公斤)的菜心!在摘掉壞去的部分後,還有足足兩籃的剩菜可以分發。我們有時一天收到逾30公斤的豆品或河粉,但翌日食物回收量卻大跌。從環保的角度當然是好事,但街坊沒有食物怎辦?幸好大家都明白這是一件支持環保的活動,大都不介意在回收量少的日子少取一點,少點浪費也是好事。

 

促進社區交流

 

整個計劃並非「施與受」的關係,而是一個協作平台,「減少剩食、節省開支」之餘,提供空間給街坊們聚腳閒聊交流心得。街坊隨時可變身成義工的一份子,例如他們會替附近行動不便的鄰舍取食物。有一次我們在街市收到20公斤的燒豬肉,但苦無工具斬燒豬,街坊們馬上回家取出鎮灶之寶──豬肉刀和砧板。當街坊發現我們回收得來的芽菜不受歡迎時,還替芽菜「平反」──用當日剩下的芽菜造成不同美食,有韓風泡菜,港式黃金翅等等,之後人人都驚嘆芽菜的千變萬化,結果我們再不用煩惱如何「推銷」芽菜。此外,還有不少學生透過街市回收體驗團和不同街坊接觸,促進社區交流。

 

綠色生活宣導

 

這個食物分享網絡同時也擔起宣傳綠色生活的工作,當政府還未全面推行膠袋徵費時,我們已經大力推廣少用膠袋和自備容器的訊息。首先由自身做起:起初收集河粉和豆腐時,會在街市用膠袋逐袋分好才送到派發地點,費時失事又不環保,現在直接「一袋過」把原有的容器送走,省時快捷。派發時,則要求領取者自備袋或盒才能領取豆腐和河粉。利用誘因培養街坊少用膠袋,自備容器,效果不言而喻:每個領取者都會自備私家飯盒或鐵盒,或是重覆使用即食食品附送的透明膠盒,用完清潔一下,下次便可再用。

 

我們的工作,只是承擔起我們原本浪費食物的責任。行動需要更多義工在社區參與,拯救食物並配對到更多有需要的人士;如果你認同我們的工作,請透過致電3488 9931




綠色生活館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 環境運動委員會 仁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