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明愛樂進學校種植導師鄧金燕
「香港垃圾中廚餘量佔幾近四成。」
「堆填區發出惡臭,附近居民飽受污濁空氣滋擾,怨聲載道。」
「堆填區底層滲漏,污染地下水。」
「多位市民身體不適求診,調查發現是吃了農藥超標的蔬菜。」
「香港九成以上蔬菜依賴進口。」
「有機菜價格昂貴,不是一般市民所能負擔。」
這樣的新聞時有所聞,學校作為一個教育機構,肩負著春風化雨的社會責任,面對以上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問題,應當如何?
我校是一所附設宿舍和廚房的特殊學校,教職員連學生約二百人,廚房負責員生一日三餐的膳食。對應地球和我們社區環境的急劇惡化,四年前學校開始積極推行環境教育,除教導學生一般環保知識外,還思考處理廚餘的方法。
校園落葉多 適合有氧堆肥
廚餘堆肥會招來蚊蠅鼠患,廚餘堆肥會發出惡臭,廚餘堆肥會滲出污水,廚餘堆肥會……,很多負面的看法充斥在一般人的觀念中。
至於堆肥方法,網上提供大量資料,有厭氧的,有缺氧的,有發酵堆肥,有蚯蚓堆肥,有黑水虻堆肥,有機械堆肥,圖文並茂琳瑯滿目各具特色,究竟哪一個適合學校呢?學校嘗試過幾種不同方法,最後還是選擇了傳統有氧堆肥。
可能有人質疑,既然那麼多為人接受的方法,例如很多機構都選用的堆肥機,為何不用?這是因為堆肥機需要使用電能,有違環境教育的理念,間或損壞需要維修,最終老化失效成為垃圾,徒添堆填區負荷。
那麼密封式的Bokashi(發酵堆肥)應該可以吧?一般學校午膳廚餘量很多,我校更是一天三餐,還有廚房產出的生廚餘,數量著實多。此外,Bokashi最終要以泥土掩埋,學校土地有限,廚餘積存量與日俱增,產生的問題是學校堆填區不足以應付。
種種問題來得正好,迫使我們思量解決方法。
得到全校上下一心的協助,從廚房審慎調控食材訂購量開始,至按照員生個人食量現場分派飯菜取代定量飯盒,結果廚餘量減至不足早前的五分之一。再考慮學校有數十棵大小樹木,還有花草植物,每天都有甚多枯葉殘花,過去與一般垃圾一視同仁,都送往堆填區,實在可惜,何不與廚餘共同化為腐葉土?在這個前題下,我們展開了傳統有氧堆肥。
首步曲 揀選位置
要做好堆肥,我們作了好些安排。
1.選定合適位置:這點十分重要,尤其堆肥初期技巧尚未十足掌握,難免有異味外溢。我校選擇 一個 稍為遠離活動區的後巷,把六個有蓋防蟲鼠但四周通氣的堆肥箱放置在一條明渠之上。
2.收集全校廚餘:學生將吃剩的食物和果皮集中放置一器皿內,然後選派一代表負責將廚餘拿至後 巷,並傾倒在指定的堆肥箱內。
3.收集枯草落葉:後勤同事清掃並收集落葉。
4.廚餘混合落葉:按廚餘分量,加入適當比例的枯草落葉。不出三兩天,協助有機物腐化的微生物開 始發生作用,底層的堆肥便會開始升溫。若廚餘與落葉比例良好,溫度可達攝氏六十度,肉眼也可 見蒸氣緩緩上升,蔚為奇觀。
5.翻堆:由於是有氧堆肥,所以需要翻堆。約一星期翻動一次,將底層及中央較難接觸空氣的堆肥與 外圍及上層的堆肥交換位置。期間如有異味或堆肥過濕甚至污水滲出,則多加落葉混和。
6.後腐熟階段:一個堆肥箱堆滿後便使用下一個,但先前的仍需間中翻堆,直至不再升溫。整個堆肥 過程,夏天約兩個月,冬天約三個月;介時,廚餘不見了,落葉則變成黑色破碎軟腐狀。
7.腐葉土之使用:大部分植物喜中性土壞,未完全腐熟的堆肥具酸性不宜種植,若要確保堆肥適宜耕 作,固然可以利用科學方法測試其酸鹼度,惟亦可直接將少量有效種子播種其上。若種子未能順利 發芽,則堆肥需多待一段時間。
憑氣味 輕鬆掌握秘訣
透過過去的經驗,得出以下做好堆肥的心得。
1. 所謂廚餘混合落葉,其實是物質的「氮碳比」。每種有機物都含有不同比例的氮與碳,一般而言, 廚餘所含的氮較高,而樹葉所含的碳較高。氮在腐化過程中會釋出氣味,而碳則會吸收氣味。氮太 多、碳太少,產生異味;碳太多、氮太少,腐化過程緩慢;理想的氮碳比是1:25-30。但我們大可 不必計算那麼複雜的化學程式,只需在嗅到廚餘發出輕微異味便添加落葉至異味消失,並於堆肥不 升溫時減少落葉的添加。只要早期多加留意,漸漸便可輕鬆掌握箇中秘訣。
2. 廚餘較濕,又或雨水打進堆肥箱,過多水分會將空氣驅走,因缺氧會產生異味。將廚餘的水分濾去才作堆 肥,並蓋好堆肥箱的蓋,都可有效控制水分。若問題出現,也就是添加落葉便可解決。反之,水分過少微 生物難以滋長,令腐化進程緩慢,便得添加水分。但可告訴大家,過濕的機會高,過乾的機會少。
3. 基本上任何可以腐化的廚餘都可以用作堆肥,但鹽分和油脂不要太多。骨頭難以腐化,宜打碎後才使用又或 不用。
4. 早期尚未掌握技巧,建議全用清潔的生廚餘,即菜頭、菜尾和果皮,成功率十分高,再漸次增加其他,例如 肉類,魚類或動物內臟。
種植收成好 歸功腐植土
還記得當時是二零一一年十月,學校決定以廚餘堆肥所得的腐葉土,在敞大且沒有使用的天台發展種植,生產沒有農藥化肥的有機蔬菜供學生享用。先購置幾十個二乘三呎的大型種植盆,再放進自家生產的腐葉土。當時沒有種植食用植物的經驗,也不認識甚麼株行距、當造蔬菜等等種植理論,就胡亂的撒下些白菜種子,灑灑水罷了。說也奇怪,白菜長得出奇的好,肥肥壯壯,只是親密了些,你依著我我靠著你不留半點兒空間。無論如何,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白菜鼓舞我校繼續邁向前方。
四年以來,學校一邊以廚餘和落葉生產腐葉土,一邊在天台種植瓜菜,從未間斷。生產的有生菜,菜心,白菜,敏豆,毛豆,馬鈴薯,節瓜,青瓜,冬瓜,南瓜,茄子,蘿蔔……。印象最深刻是第一次種植白蘿蔔,只用了十二個盆,卻收成了百多斤。緊接那年的夏天,仍是那十二個盆,第一次種冬瓜,收成了二十餘個每個五至八斤,合共也是百多斤。今天,我校產出幾十斤蔬菜是慣常的事。是否學校種植技術高超?非也,農耕這門學問我們還在努力學習中。曾有多位種植技術高超的前輩到訪學校,將土壤檢查一番,一致認定功勞歸於那些優質腐葉土。
是否只在大型場地,例如學校才可進行上述操作?非也,以上堆肥方法在中國已行之四千年,古人沒有現代科學知識也能做到,仁愛堂「綠色生活館」亦展示了極小型的家居廚餘堆肥和種植系統,有興趣者不妨前往一看。
零農藥種植 納入課程
近年學校進一步將廚餘堆肥和天台種植納入課程,訓練學生有關技術,間或將收成給予社區人士分享,更成立教育資源中心,向大眾宣揚,期望得到更多人認同。永續栽培強調「照顧地球,關心人類,有餘共享」,目前我校雖然只能達到很皮毛的目標,但起碼能做到珍惜食物,零廚餘和零落葉,並生產部分日常所需的零農藥、零化肥瓜菜,盡一所學校能力所能達至的永續栽培。
最後,期望大家不要視廚餘堆肥為解決廚餘問題的方法,即使一點廚餘也沒有,只用果皮和落葉也一樣可以製作肥美堆肥。解決廚餘問題應從珍惜食物方面著眼。